青稞之热不能用这茶来解释 黑茶专题3

专题茶会_专题茶事会_茶专题/

  前两篇文章,我们讲了黑茶的简史“”和“”。 本篇我们就来谈谈黑茶的饮用方法、家庭保存方法以及功效。

  红茶怎么喝

  我们经常听说蒙古新疆的藏式酥油茶和咸奶茶。 他们所用的茶基本上都是红茶。 可见,红茶是边销茶,西北游牧区的主要饮用方式是煮着喝。

   专题茶事会_专题茶会_茶专题/

  西藏酥油茶

   专题茶事会_茶专题_专题茶会/

  蒙古咸奶茶

  一般来说,西藏煮喝的是四川雅安藏茶,内蒙古煮喝的是黑砖或湖北青砖,新疆则比较流行茯砖。 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泡茶的习惯。 一方面,他们喝的茶大多是紧压茶,而老百姓喝的茶都比较粗、老,泡茶更容易。 其次,这些地方大多属于高原地区,气压较低。 水温低于100℃时就会沸腾,茶不易入味; 此外,这也是一个习惯问题。 古人喝茶的方式是煮茶泡茶。 这种饮用方式有一种药食同源的感觉,是生存的必需。 ,简单明了。 只是从唐代开始,清饮逐渐取代了混合饮料。 明朝时期,朱元璋停止制作龙珠,转而进贡散茶。 酿造逐渐取代了煮饮。 但西北少数民族至今仍沿用着早期的饮用方法。

   茶专题_专题茶事会_专题茶会/

  当然,除了我国的西北地区,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流行喝红茶。 比如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 在这些地方,红茶除了煮食外,大多用茶壶或盖碗冲泡。 一方面,广西六堡茶、云南树普茶等散茶不像紧压茶那样紧压,冲泡时口感更好; 另一方面,现在黑茶的原料比较细腻,可以用茶壶或盖碗冲泡。 冲泡可以更好地控制茶叶的加量、熬汤的时间等,茶汤的味道会更好。 再者,茶对于西北地区的人们来说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但对于这些地方的人们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更愿意选择冲泡方式来享受每一刻。 不一样的味道。

   茶专题_专题茶事会_专题茶会/

  广东地区的茶友爱喝普洱茶,最关心的一定是普洱茶的冲泡方法。 我们常强调泡茶三要素:茶量、茶水温度、泡茶时间。 那么,泡普洱茶有什么讲究呢? 根据大多数爱茶者能接受的浓度,通常每100毫升盖碗中可放入6克左右的干茶。 冲泡水温一般建议直接用100℃的沸水。 冲泡出来的汤色应呈橙红色至深红色,以澄清半透明为宜。 饮茶者可以通过每天冲泡时间的长短来调节自己的最佳口感。

  在家如何保存红茶

   专题茶事会_茶专题_专题茶会/

  茶叶很容易吸收环境中的异味和水蒸气。 茶叶含水量超过12%就会变质。 因此,为了保留茶叶更好的风味,或者是为了期待后期无穷无尽的美妙变化,储存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环。 黑茶可以在室温下保存。 储存黑茶的基本要求是:清洁、阴凉、无异味、通风。 建议温度在20℃至27℃之间,湿度不超过75%(特别注意空气湿度)。 )。

  黑茶虽然适合储存,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茶叶只是一种消费品,所以家里通常只有一砖二砖一饼两饼。 对于这种少量的储存,可以将茶叶打碎并放置在相对密闭的容器中。 茶叶可以存放在防潮性能较好的瓷罐或金属罐中,可以用来醒茶,随时饮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用塑料袋密封茶叶,以为茶叶就不会受潮,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水分是随空气渗透的,多余的水分被密封在塑料袋中。袋子比较难自然消散。 、茶叶更容易受潮。

  如果一个家庭有储存新茶、喝旧茶的习惯,那么储存黑茶时有两个基本的注意事项: 1、储存在盒子或管中。 如果家里有大的紫砂壶或陶罐,也可以用它来存放黑茶(定期检查。(避免受潮);2、分类存放,如福砖和福砖放在一起,普洱和普洱在一起。

  红茶的健康益处

   茶专题_专题茶事会_专题茶会/

  黑茶是我国西北及藏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是关系民生的饮料。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西藏有句谚语:“肉食无茶,不可去腥;青稞之热,无茶不可去”。

  那么,红茶的主要健康益处有哪些? 大致来说,我们总结如下:

   1、一般认为,黑茶对于调节胃肠道、分解脂肪、消除饱胀腹胀的作用最为明显;

   2、黑茶还有健脾清热的功效。

   3、黑茶对脂质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和糖代谢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4、黑茶对消化道肿瘤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5、黑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普洱茶、六堡茶效果尤为明显。

  简单来说,黑茶可以治疗“三高”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黑茶仅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并不等同于“药”。 它只能预防疾病。 不然的话,如果真的病了,还是需要去看医生。

  参考:

   1.宋鲁斌。 中国黑茶药理功能评价及活性物质研究 2008.4 湖南农业大学

   2.周杰。 精味茯茶降脂减肥功效研究 2014.5 安徽农业大学

   3、刘嘉琪。 不同茶饮对高脂模型大鼠减肥及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的研究 2013.5 云南农业大学

   4、邓毅。 红茶的保健和治病作用分析。 2016年安徽中医学院

   5.李朝贵,李庚东。 藏茶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7

   6、主编陈宗茂、杨亚军。 中国茶经典. 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专题茶会_茶专题_专题茶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