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海过时了吗
问题二:您所倡导的一些概念现在仍然受到很多人的质疑,比如“越陈越香”、“樟脑香”等等。
邓世海:1993年我参加思茅首届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时,我的论文题目是《越老越香》,这也算是我写普洱茶的开始。 我个人认为普洱茶在艺术层面上有丰富的内涵,所以我提出了越陈越香的概念,希望能尽快保留住能得到的和不能得到的。
“越老越香”的概念不是我发明的,我只是介绍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茶不可能越陈越香,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它确实存在。 科学和艺术是两个文化体系。 艺术不能仅仅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 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非常重要。 一开始味道不太好,但渐渐地就好吃了。 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变得更香,但凡事总有一个限度。 普洱茶什么时候限量? 艺术家不需要去思考这些东西,也不需要去研究和定义它们,只要回到自己的艺术层面就可以了。
当第一次提到普洱茶有樟脑香气时,很多专家学者都强烈反对,质疑普洱茶是否有樟脑香气。 最新科学研究发现,有些普洱茶中确实含有一种叫做芳樟醇的物质(载于最新一期《普洱茶壶艺术》)。 虽然当时没有科学研究证明,但我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直觉,认为樟脑气味是存在的。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有樟脑香气。 具有樟脑香气的普洱茶,与樟树混合,效果更佳。
何必强调呢。 新普洱茶有很多香气,但这些香气最终都会消失,只剩下樟脑香气。 如果你有机会喝过老茶,尤其是松品号、同庆号老茶的香气,我们所说的无味之味,却在口中留下了香的味道。 茶已经老了,没有味道了,但是喝完之后,嘴里却有一种余香,有一种香味,它就是樟脑香。 如果新茶没有樟脑香气,就只有其他香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香气就会消失,茶就没有香气了。
樟香是老茶存在的基础。 老茶的老韵、老香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老茶就是香,这是错误的。 你喝的老茶,指的是韵味。 茶的滋味与茶的香气不同。 有的熟茶陈时有木香,是因为木头已经腐烂,普洱茶被其香气污染了。 最老的熟茶有73块厚砖,取出后有一股木香和老香。 由于老木有香气,很多人把老木当成香,这是错误的。 我个人认为,普洱茶之所以有今天的样子,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 “老”字赋予了普洱茶重要的生命。
问题三:您的三件宝贝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而且都有表演和分享的品质。
邓世海:拳击、茶、琴是可以分享的生活三大元素。 充满古韵、恒久灵性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内涵。 关注老年不是指外表,而是心灵。 古琴、太极和普洱茶的结合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网上很容易找到邓世海先生的拳击视频
问题四:普洱茶的发展形势日益扑朔迷离。 从年初到现在都是这样。
邓世海:最近普洱茶市场低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无论是担忧还是充满乐观。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况应该谨慎处理。 应对这样的情况,就要从熟茶层面来落实。 一定有这样的内涵:熟茶是普洱茶的广阔基础。 如今,生产的茶叶80%被保留。 这种行为不符合商业流通原则。 如果80%的普洱茶被饮用消费,那么普洱茶价格市场就会稳定。 换句话说,用熟茶来普及。
喝生茶又苦又涩,何不选择喝铁观音和龙井。 原因是喝生茶不是普洱茶。 就是感受普洱茶的成长经历,体验它的生命过程。 真正的产品是老茶,第二件事就是如何在新茶和老茶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 50年后,茶会是什么样子,会达到什么品质,会有什么风味,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对收藏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信心来源。
例如,如果你购买拉丁美洲的葡萄酒,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葡萄酒的价格每年都会上涨。 收藏家看到这一点,就会认可它的价值,对它产生信心,一定会购买和收藏。 如果不能传达老茶更好的理念,不能给新茶收藏者信心,收藏者信心的崩溃必然导致市场波动。 要养成喝熟茶的好习惯,如果80%的熟茶储存起来,那就是好事,总会被消化的。 问题是现在储存的茶叶80%都是生茶,这是可怕的。
普洱茶的生长现象有以下三种:
1、囤积风格:领导不懂普洱茶,连普洱茶都没喝过。 但制作普洱茶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 解决办法就是找一个有知识的人。
2、喝新茶泡普洱茶:喝新普洱茶,很少接触老普洱茶,甚至有反对老普洱茶的人泡普洱茶。 这样的人按照新方法、新标准泡普洱茶,泡出来的茶只能是现泡现喝。
3、喜欢老普洱茶的人泡普洱茶:这样的人泡普洱茶是希望以后老了的时候能喝,但现在的味道可能不好。
目前投资普洱茶的人分为三类。 首先,我不知道如何找到有知识的人来操作它。 第三类是喝老茶、泡普洱茶的人。 这样的人泡出来的茶,放久了味道会更好。 中间第二组从来没有喝过老茶,并且反对老茶。 泡出来的普洱茶一定要新鲜。 现在60%的新茶是第二类人泡的,但喝不着。 茶留下来,成了隐忧。 这种隐忧是深层次的根源。
因此,要改变目前低迷的茶叶市场,首先要做好普洱熟茶的普及工作,其次要在新茶与老茶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泡茶时应先喝老茶、认老茶、了解老茶、喜欢老茶,然后再泡新茶。 人们对这样的新茶就会有共识,收藏起来就会有信心。
很多人平时没有机会认识和接触老茶。 此次活动(指白莲普洱俱乐部开业,编者按)的意义在于,千年古琴、百年茶,给了人们一个认识老茶的机会。 老普洱茶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才能展现出它的魅力。 新茶就没有这样的勇气。 与其他茶品相比,陈年是普洱茶的特点。 年龄是美丽的力量。 眼前的杯子现在并不漂亮,但是一百年、一千年之后它一定会非常漂亮,因为它上面涂着一层厚厚的旧外套。
总有一种莫名的美感,而普洱茶就利用了这一点。 我们要喝老味道的普洱茶,老而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变得更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变得更糟。 如果需要干茶,就需要生茶。 茶熟了就没有劲,发霉了就不健康。 生茶在干仓陈酿,既保持了未因工艺而改变的原汁原味,又保持了陈旧的元素。
邓世海先生在宁洱县普洱茶厂前留影,该厂为清廷生产普洱贡茶已有近两百年历史。 (图片来自《普洱茶》)
问题五:您所说的是普洱茶产业应该有理性、科学的一面。 但你开始谈论的似乎是文化、艺术方面。 您在寻找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平衡吗? 换句话说,你的争议可以归结为科学与艺术的区别?
邓世海:培养艺术情操,操之过急,个人情操和修养。 普洱茶有着非常丰富的艺术底蕴。 普通艺术从理性出发,以感性发展。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是理性的,普洱茶已经足够理性了。 本土大叶物种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从感知上来说,普洱茶是非常古老的。 云南有3000年树龄的茶树; 神秘的茶马古道; 云南25个少数民族都喝普洱茶,有着不同的普洱茶文化。 这些感性的艺术美证明了普洱茶的价值。
普洱茶曾经被用作贡茶,贡茶只有皇帝才能喝。 豪级茶、印级茶都非常名贵。 清朝制作贡茶已有200年的历史。 当时有“夏饮龙井,冬饮普洱”之说。 皇帝饮用普洱茶,引发了民间的普洱茶热潮。 据清朝记载,“每年上山采茶的人达十万余人”。 这个规模并不比今天小。 保存一百多年的茶叶,才是上等茶。 解放后,私人茶馆被收归国有,改为茶厂。 普洱经过改造,转为印度级。 印度级茶由大型茶厂生产,保留了一些传统传统。 文革后,七子糕出现,七子糕彻底改变了传统工艺。
清末至20世纪50年代为高档茶。 从20世纪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都是阴级茶。 从文革到1995年,都是七子糕。 1995年后,乔木茶出现。 这就是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的年代测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约会非常简单。 每个关卡的味道完全不同,没有重叠,没有过渡,对比鲜明。 突然断线的原因尚不清楚。
接下来的几天对于普洱茶来说至关重要。 我个人认为,如果2008年春茶价格高于2006年,普洱茶的反弹会更强。 如果价格不能好于2006年,或许普洱茶的发展会放缓几年,几年后又会慢慢站起来。 希望明年春茶势头良好,带动普洱茶市场反弹。
不同的商家正在利用新概念寻找新消费者、即时泡沫更换等方式,希望能够吸引新消费者。
任何一种茶的发展都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普洱茶无论如何也是一种饮料,我们希望每年有70%的茶叶被消耗掉。 这个是正常的。 现在的市场之所以不正常,就是因为这个比例正好相反。 我上周去了中山。 仓储成本很高,我买的东西卖不出去。 之所以说大邑茶整片能卖个好价钱,但拆开后,价格就比较低了。 新茶一管卖比较合理。 这种茶是用竹叶和竹壳包装的。 这样的包装有利于陈化。 打开碎片并放置它们并不理想。 竹叶的竹性与普洱茶相得益彰。 文革期间继续使用竹包装,期间使用纸包装,后来竹包装回归。 经常可以看到用来盛茶的竹篮。 不管消费有多快,我们在存储方面仍然主张回归传统。 “大邑茶整片可以卖个好价钱,但拆开后,价格就比较低了。” 今年年初的情况就是这样。
问题六:我写过一篇文章讨论普洱茶的“两极文化”(边茶与贡茶形成的文化),主要是根据杨海潮先生的《云南茶史的误区》和江裕发的《明清上流普洱茶海外史》,而你的工作就是挖掘出起源可怕的民间普洱茶和文化。
邓世海:普洱茶有一个很古老的概念。 人们认为,普洱茶是在边疆地区销售的茶叶,在茶马古道上经受风吹日晒,形成了普洱茶的特色。 但经过我的研究和考察,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 我认为普洱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茶,一类是精品名贵茶。 普通的茶叶产品在边境销售并没有什么问题。 边境销售的茶叶基本上都是沿着茶马古道运输,远距离运输供老百姓消费。 优质茶品不走茶马古道,而是走关马大道进城。 这些茶制品大部分都是供人们收藏的。
比如同庆号的茶叶产于义乌,但一般分布在石坪,因为石坪是最理想的储存茶叶的地方。 有两个原因。 一是越来越多的石屏人来义乌做生意,二是石屏的自然条件普遍被认为非常适合储存茶叶。 在义乌肯定是不可能储存茶叶的。 湿度太高,茶叶肯定会发霉。 这些指的是没有除湿机等现代设备的古代。 优质茶叶沿关马大道运至石屏并储存。 当时,松品号和同庆号的总经销处设在石屏,石屏意为大仓库。
论普洱茶的两层文化,普洱茶有两个传统。 一是边疆销售的茶叶,属于老百姓;二是茶叶。 另一种是传统的高文化茶,如贡茶。 普洱茶的两级文化一直存在,普通与高级的区别。 普洱茶的艺术修养与修行者密切相关。 现在的从业者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而很多受高等教育影响较深的人并不关注普洱茶。 这些都制约了普洱茶文化艺术的提炼和推广。 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可能产生猜想,也不可能赋予普洱茶新的活力。
任何文化都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技术和功能在底层,艺术在中间,思想和道在上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技、艺、道。 我这些年之所以在艺术上努力发展普洱茶,就是为了扩大普洱茶的艺术影响力,用艺术的发展影响技术的进步,促进思维的活跃。
乌龙茶得以大力推广和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乌龙茶艺术的发展。 因为茶艺,整个乌龙茶产品被带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就是艺术之于茶的意义。 长期以来围绕普洱茶工艺技术的争论其实可以告一段落了。 普洱茶要想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通过艺术形式和艺术情感来提炼。 说到普洱茶,人们仿佛能听到远处的古琴声,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体验。 喝茶意味着体验茶以外的东西。 只有普洱茶具有如此丰富的理性和感性内涵。 我称其为“茶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