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闽南茶的故事
“烧酒曲拳头,春枝流香”,这句话中的“流香”、“春枝”就是指茶。 可见,南泉、南音、乌龙茶早已深深融入泉州人的生活。 。 热爱收藏的吴林海喜欢收藏80年代的乌龙茶,因为这些老茶承载着很多人当时的记忆。
近日,记者走访老城区一家茶文化工作室,与工作室负责人吴林海进行了一次茶聊天,畅谈闽南茶的故事,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乌龙茶。
吴林海是泉州鲤城人,热爱闽南文化。 几年来,他坚持不懈,精心收集了一系列闽南茶史资料和茶文化文物,跨越宋、元、明、清、上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等时期。 他认为:“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喝茶也是闽南人民的日常习俗之一。地方文化虽然有地域限制,但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
“拳头烧酒曲,流香一枝春”是很多泉州人都耳熟能详的俗语。 “六香”、“一枝春”,都是指茶。 可见,乌龙茶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生活。 吴林海拿出一包印有“泉州茶叶加工厂”字样的“一枝春”纸包茶和一只德化瓷电光釉梅花茶壶,说道:“这是我儿时对茶的记忆,是泉州茶叶加工厂的老物件。” 80年代,父亲年轻时在闽北当老师,每月微薄的工资也是当时家里唯一的收入,逢年过节家里只买了几包茶叶。闽南地区,茶是必不可少的物品,喝茶也是当时待客的最高礼节,我记得当时“一枝春”多少钱一袋,“一枝春”,还有“六香小种”。 ”说完他笑了,也许他的童年记忆就是这么美好。
老茶具上的时代印记
喝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壶、炉、壶、碟、茶碗、茶刀……茶具就像交友、生活。 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精致低调的工艺。
为茶而生的旧器物,隐藏着过去的时光。 透过这些茶具,仿佛能听到茶的热气进入腹腔,还能隐约看到泡茶者眼中的喜悦和期待。 同样喜欢收藏老茶的叶志祥说:“老物总是寄托着人类的情感,旧时光总是让人很怀念,那些过去的人和事不仅藏在记忆里,还被封存起来度过时光。”一起。在船上。”
吴林海在20世纪80年代收藏的茶具主要有:茶壶、茶杯、茶盘、茶罐等。 有陶、瓷、锡、竹、木及脱胎漆器等材质。 由于闽南盛产瓷器,人们喝茶时常用瓷茶具。 “有些茶具的造型和纹饰都烙印着时代的烙印,虽然年代不够深,但却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有一种找回被时间遗忘的情结。”
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布袋,上面印着茶厂的名称和年份。 这些是过去用于制作乌龙茶的茶包,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黄色和棕色的颜色似乎在告诉我们它们所经历的沧桑。 吴林海说:“这些布袋有很多功能,方便毛茶和成品茶的运输和储存。它们还有另一个用途:成品茶烘焙后需要适当的自然冷却过程。如果都茶叶暴露在常温的空间中,茶叶冷却得很快,能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不利于后期的储存,因此,以前的炒茶师傅会把静止的茶叶放在里面。烤好后装进布袋里,然后一一堆起来,慢慢晾凉再装进盒子里。虽然是一个小细节,但却是一次成长的经历。”
文史资料体现茶文化的传承
吴林海收集了20世纪80年代大量与茶有关的文献史料,包括当时政府对乌龙茶生产和发展的政策支持文件、对一些一线生产基层下发的指导性工作文件、茶叶信息通报等。 ,以及茶叶生产技术。 创新报道出版物、旧茶叶标签、旧信件等。
上世纪出口创汇时期,泉州乌龙茶产品占全省乌龙茶出口总量的60%以上,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吴先生的乌龙茶标本展示柜里,可以看到一些用彩色纸盒包装的茶叶,属于乌龙茶标本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标准年份。 这种盒装茶俗称“小包装”,多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闽南乌龙茶出口的精制茶产品。 有清远茶饼、闽南水仙、佛手柑、色种、铁观音等,都是国有茶厂。 产品。
闽南有很多华侨,特别是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华侨,要么是因为防暑止渴的需要,要么是因为去了异国他乡离不开家乡的味道……他们把喝乌龙茶的习惯传到异国他乡,许多海外华人都将其推广。 乌龙茶的出口对形成当地市场的需求起到了关键作用。 或许,在异国他乡思念故乡最大的安慰就是喝一壶家常乌龙茶,感伤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