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茶经版本亮相 国内首次大规模集中
展览以经典视角全面展示中国茶文化 摄影:倪颖
由国家图书馆(国立典籍博物馆)主办的“世界经典中的茶与茶”展览9日向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展示茶文化经典。 以经典视角,全面展示中国茶文化,让观众在珍贵经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品”到茶香。 去“茶”和“书”约会。
茶文化不仅活在当下,活在百姓的生活中,更蕴涵在浩瀚的经典之中,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览分为“茶之源”、“茶之饮”、“茶之道”、“茶之政治”和“茶之道”五个单元。
《茶的起源》追溯茶树的起源,详细梳理“茶”字的演变和“茶”世界读音的中国元素,展现中国作为发源地的深远影响和茶文化的中心。
现场展出的宋咸淳九年(1273年)《百川学海》《茶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茶经》版本。 颖妮 摄
“饮茶”单元以朝代为轴心,延伸至茶叶的制作过程、饮法、茶艺、茶俗等,观众可以了解到不断创新演变的饮茶方式各个时期的生食汤、炒茶、点茶、炝茶,以及龙凤群茶、斗茶、分茶的制作技艺和茶俗。 欣赏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其中所蕴含的谦卑、尊重的价值观。
《茶道》的升华主题,着眼于中国几千年来在“茶”中积累的丰富的精神悟性,深入到诗、画、书、宗教、医学等诸多领域。 例如,苏轼用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茶的历史并亲自参加茶事,诗人僧人觉然讲解茶道,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泼茶香”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历代流传甚广的与“茶”有关的人物故事、典故,让观众体会到以茶敬客、以茶交友、以茶交友、以茶交友的人文精神。茶。
《茶政》表明,在茶叶生产大规模发展,饮茶风气普遍形成后,政府逐步建立了完整的茶叶生产和流通管理体系,可见茶叶阶级在古代国家财政中的地位。我们的国家。 最早的“茶马贸易”记录可以在这里看到。
“茶道”明确了中国茶叶对外传播的多条主要路线,展示了中国茶叶和茶文化通过古丝绸之路、海上茶道、茶马道、万历茶道,乃至中国茶道输出的深远影响。 “一带一路”。 它记录了亚、非、欧、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贸易方式和政治进程,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
展览展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珍贵典籍60余件,如宋咸淳九年(1273年)《百川学海》中的《茶经》,是现存最早的“茶经”版本。 《茶经》和现存《茶经》的始祖。 这本书; 宋徽宗赵佶唯一的皇帝御用茶书《大观茶论》; 清文进阁四库全书《宣和北苑贡茶录》,底本为《永乐大典》,优于其他传世本,并附注; 第一版英文版《中国茶国之旅》; 记载“茶马古道”生意兴隆的《郭亲王西藏日记》; 日本卫西禅师所著的《茶经》、《食茶养生》,与被誉为世界三大茶书的《茶的全部》(All about Tea)为首印本.
“岁月易老,科技与记忆永存”特展现场可扫描二维码观看放映影片 摄影:倪颖
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岁月易老,科技与记忆永存——第五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备案工作成果展示月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名录项目专场“后人实录展”系列活动同日拉开序幕。 活动以国家图书馆为主会场,邀请全国220余家各级各类图书馆联合展映,并同步结合M地铁图书馆主题活动向公众宣传展示在地铁站。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8部影片和特展中展出的名录项目均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备案工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备案工作的代表性成果。 其中包括2022年新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以及羌年、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民族,以及中国木工项目,如拱桥,Macyrepo,中国活字印刷等传统建筑技术。
活动将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展览放映将持续至7月9日。“世界经典中的茶与茶”展览将持续3个月。